隨著生成式AI的發展越來越快速,在人才培育方面也出現了三大不同方向,包含技術含量最高的「研發人才」,比例最高的「應用人才」,以及未來重要性將越來越高的「監管人才」。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惲純良認為:「AI相關的法律規範目前已進入如火如荼的研究及討論階段,特別是涉及隱私權、數據保護及AI責任方面,更是探討的重點。」
理論與實務並重才是產業要的人才
成立於2003年的雲科大科法所,是技職教育體系的第一所法律研究所,之所以特別結合科技與法律兩大領域,主要就是希望針對新興科技的快速發展培育出相對應的法律人才,讓隱私權、智慧財產權及網路資安等範疇,都能有跨域專才可以滿足企業所需。
創所所長張國華教授表示,雲科大在建校時就灌注了「理論與實務並重」的理念,而科法所的育才方向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要培育的並非專注於理論的學究,更非只懂實作的機器人。」讓各科系的學生們都能有人文藝術與基礎科學的素養,進而成為真正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
▲創所所長張國華教授,理論與實務並重是科法所育才的教育理念。
由於科法所有一半的研究生都來自非法律科系,因此在課程的安排上就特別重視跨域及創新。惲所長指出,「系所的授課重點並非僅侷限於刑法、民法等大部頭的法規,更是強調專利實務、侵害鑑定、著作商標,甚至是人工智慧、醫療法制等應用專題。」那麼,這樣的課程所培育出來的人才,在企業內部會擔任什麼樣的角色呢?目前就讀科法所二年級的同學給了適切的答案:「我們將會成為法律人與非法律人之間溝通的橋樑。」
成為產業第一線的法律溝通橋樑
的確,在台灣廣大的中小企業(超過160萬家)之中,能夠特別聘用法律專業人才的公司並不多,因此每當遇到法律問題,大多就是委請法律顧問或相關事務所幫忙;即使設有法務部門或專員,也常會碰到溝通不良的情況,畢竟懂法律的人不見得懂生產、懂生產的人也往往不理解法律。這時候,雲科大科法所的學生就能發揮所長、做出貢獻了。
惲所長強調,科法所除了銜接產業與法規兩端的實用課程之外,還有多元的實習機會,藉由產學合作機會讓學生早一步進入職場,例如台中律師公會、中部地區知名法律事務所、雲林地方法院、以及多家專利事務所,都是科法所長期合作的對象;此外,所內也設有實習法庭,讓學生能夠身歷其境、加深印象。
▲惲純良所長培養學生的基礎AI技能外,更重視學生能有善用AI的思辨能力。
AI是法律人重要的輔助工具
已有20年歷史的科法所,近年來遇到的最大挑戰莫過於AI的應用及規範。惲所長表示,AI是高效率的助理,可以幫助法律工作者更快蒐集資訊,並且更有效率地去釐清資訊的品質,因此所內創建了「ChatGPT應用」、「Teachable Machine」、「ClipDrop」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基礎AI技能;至於AI的法律規範,則從「倫理與法律」的相關討論著手,讓學生懂得使用AI之餘,也能夠建立起善用AI的思辨能力。
「在法律領域中,未來AI將會是十分重要的輔助工具。」面對AI所帶來的衝擊,創所所長張教授與惲所長都認為,人類的角色在法律層面並不會被取代,唯有抗拒、不願跟上的人才有可能被淘汰。因此他們特別鼓勵科法所的學生積極與AI協作,落實「科技融入法律」的實踐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