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國際交流 生活工藝到社區營造 為編織工藝開創新生命
三島町位於日本福島縣山村,森林覆蓋面積約80%,曾因農林業衰退造成高度的人口流失率被指定為「過疏地域」,即偏僻的小山村;來吉部落屬於阿里山鄉,地處於阿里山的塔山山麓,海拔700-1000公尺。三島町和來吉部落皆位於崎嶇的山中,擁有傳統文化與工藝可讓居民的生活處處都充滿美,但隨著塑膠使用和機械化製造興起,傳統農村以天然素材編織的手做工藝也快速被淘汰,這都是日本山村和台灣原鄉部落最感憂慮的問題,故「生活工藝」就是一個值得去實踐的價值與意義。
「生活工藝」意思即為居民食、衣、住、行、育、樂等層面的生活使用物品,都強調採集自當地自然環境中的素材,例如植物纖維(桐樹、竹、苧麻、構樹、山芙蓉等)、石頭等,並運用在地知識的技藝製作成為生活器皿與用具,讓傳統生活美學透過工藝技藝展現。
交流活動於110年8月12日上午舉辦,因疫情影響讓台日雙方以線上進行視訊,透過雲科大籌辦交流活動,一同了解台灣來吉部落、日本三島町的編織工藝品,以及取自大自然中的素材和工藝作品的用途等案例分享。活動日本部分有社區總體營造大師宮崎清教授的致詞和活動結語的勉勵,和福島縣三島町生活工藝運動之友會會長五十嵐喜良、日本福島縣三島町生活工芸館二瓶仁志館長、とぶひ 公司負責人大谷啟介,以及最重要的三島町生活工藝館的工藝家們的工藝展示等參與;台灣部分則由來吉部落理事長梁淑芬、雅慧和佳玲2位青年作為代表參與,並也邀請知名的《地方設計》書籍之作者,蔡奕屏老師擔任本次活動的逐步口譯。同時也是藉由此台日交流活動,鏈結大學與在地合作互動,並讓參與者也一同思考讓農村以工藝振興活絡的重要課題。
日本三島町充滿了大自然的美,將環境中的植物纖維素材,包含「會津桐」、「苧麻」等,了解不同的工藝素材適合採集的時間、處理曝曬、保存和後許使用的方法等,經過町民的巧手製作成為生活工藝品,這是昔日農閒時製作使用於生活中的器皿用具,將這些平凡的生活工藝做為一份居民小小的驕傲感,同時將生活工藝的精神延續社區營造於町民的身上滋長。視訊中日方展示美麗的手提包、手持包與點心籃,這些大多運用山葡萄藤的皮所編織製作的工藝品,也是因為樹皮有不同的韌度可採不同的編織方式,進而可製作成多元的生活用具。日方以鏡頭帶領參與者環顧三島町生活工藝館,現場有許多的工藝家正在編織作品,同時也在線上簡報中分享生活工藝館擁有體驗教室、舉辦不同的體驗工作坊、繼承者技術的傳承課程等,和少子高齡化與工藝間的學術探討,讓參與視訊的成員激發期待,在後續可前往日本現地體驗和購買手工細膩的工藝品。
阿里山鄉鄒族來吉部落則透過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社區發展協會暨山豬木工坊梁淑芬理事長,進行部落中以多元造型的山豬木雕,以及黃藤不僅可作為建築使用更可編織背簍和器具等,並隨身展示了身上背的「傳統狩獵袋」後背包,是與傳統男性族人在外打獵所裝山羌、山羊的狩獵之生活器具。不過,材質卻仍然不敵人力不足和限制,而使用易取得的材質製作,也讓參與者了解到工藝編織的諸多挑戰! 發展傳統工藝源於早期傳統原住民鄒族部落,山上有豐富的黃藤植物,族人將黃藤採收與經過繁雜的流程處理後,作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籐籃、器皿,具有卓殊的黃藤編織工藝。另外,也有運用各式各樣的天然素材,製作成為木雕,造型有山豬木雕、貓頭鷹木雕等,以及竹編、山芙蓉、構樹皮等素材而成之作品。2位青年分享黃藤編織感受,有感於傳統工藝技巧的消逝等發自內心的著急,更與成長背景當中與長輩有共同編織的回憶,於多次請教社區中有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的耆老長輩們,昔日傳統生活智慧和偶爾傳授青年們編織手做課程。
辦理此活動源自於雲科大重視大學與在地的關懷、大學社會責任(USR)、設計服務等,透過台日交流進一步了解台灣與日本於大學與地方共創的發展,因而活動有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智能地域設計服務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讓台灣和日本的生活工藝此傳統工藝的生活知識與技藝,可有更多年輕人的加入與交流,延續到下一代很重要,尤其藉由運用環境中的素材讓人類與自然環境有聯繫更密切,且手做溫度到製作出精湛的工藝日常用品。同時,讓這些生活工藝品的品質達到有系統控制,並促進工藝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而非僅止於為了傳統文化而製作擺飾的展示品。
日方展示編織點心籃
來吉部落族人青年參與交流
三島町生活工藝館交流之工藝家們
承辦單位:智能地域設計服務研究中心
單位主管:黃世輝
聯 絡 人:蘇秀婷
聯絡電話:05-5342601 (分機6015)